技術服務熱線:
158-7527-1139
為理清我市大氣細顆粒物(PM2.5)的化學組分及其主要來源變化情況,更有針對性的實施治理,市環保局在2014、2015年連續兩年公布PM2.5來源解析研究成果基礎上,繼續深化PM2.5來源解析研究業務化工作,目前已組織完成了2016年度PM2.5來源解析研究工作,研究成果通過了專家評審。
2016年,市環保局組織市環境監測中心站按照環境保護部《大氣顆粒物來源解析技術指南(試行)》有關技術標準和要求,繼續于7-8月和10-11月在廣州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公園前)、華師康大學院(九龍鎮)和萬頃沙中學(萬頃沙)三個監測點位同步開展PM2.5樣品采集工作,共采集有效樣品量超過200組,濾膜數量超過500張。經對樣品質量濃度水平及化學組分進行分析,同時結合我市實際情況,使用受體模型(PMF)對來源進行解析,得到2016年度廣州市環境空氣PM2.5主要來源及占比。
研究結果表明,廣州市2016年度 PM2.5化學組分和來源構成與2015年度的源解析結果大體一致,部分指標出現了變化。2016年度PM2.5來源占比最大的是燃煤源,占19.9%;其次是機動車尾氣源,占16.3%;生物質燃燒源和農業面源占比相當,均為10.1%;自然源、船舶排放源、工業工藝源、揚塵源、生活面源、其他源分別占9.4%、8.9%、8.1%、7.5%、5.8%和3.8%(詳見圖1)。不同區域PM2.5來源構成略有差異,其中機動車尾氣源、工業工藝源和生活面源的占比城區高于郊區,生物質燃燒源和揚塵源對廣州北部區域影響較大,燃煤源和船舶排放源對廣州南部區域影響較大(詳見圖2)。
我市PM2.5化學組分復雜,主要由揮發性有機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氨等氣體前體物二次轉化形成;化學組分中有機質的質量濃度比例最大,占PM2.5總質量濃度的37.0%,有機質、硫酸鹽、硝酸鹽、銨鹽質量濃度共占PM2.5總質量濃度的71.5%;不同區域PM2.5主要化學組分構成差異不大。
研究結果同時表明,2016年我市PM2.5主要化學成分質量濃度及各污染源的貢獻濃度比2015年總體下降,各項大氣污染綜合防治措施取得實效。截至2016年底,全市29臺總裝機容量為519.9萬千瓦火電機組完成“超潔凈排放”改造,污染物排放達到燃氣機組排放水平,淘汰黃標車20多萬輛,基本建立工業燃煤污染及機動車污染防治長效機制;施工工地、道路揚塵及餐飲業污染管理水平逐步提高,揮發性有機物全過程治理及船舶等非道路移動源污染控制工作有序推進。通過近年來大氣污染防治各項措施的不斷深化,我市2016年環境空氣質量總體進一步改善。分析2016年度PM2.5化學組分,有機質、硫酸鹽、銨鹽、重金屬和元素碳分別比2015年度下降2.15、0.77、0.25、0.20和0.18微克/立方米,硝酸鹽上升0.86微克/立方米。分析2016年度PM2.5來源,燃煤源、工業工藝源、生活面源、生物質燃燒源、揚塵源分別比2015年度下降1.79、1.77、1.36、1.22、1.09微克/立方米,移動源、農業面源分別增加了1.32、0.18微克/立方米。
2016年度PM2.5來源解析還專門針對PM2.5濃度較高的三個典型污染過程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我市PM2.5出現高濃度的過程主要是受到不利氣象條件影響或由人為源異常排放產生。如:2016年大年除夕至大年初一(2月7日至2月8日)燃放煙花爆竹導致PM2.5濃度上升。
下一步,我市將充分利用PM2.5源解析研究成果,從能源結構及產業布局優化、工業燃煤污染治理、機動車污染防治、揚塵污染監管、揮發性有機物防治等關鍵領域落實好防控措施。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一是加大公交車氮氧化物減排力度,分步推進公交車純電動化,嚴格執行船舶排放控制區有關規定,加強移動源排放監管。二是進一步加大揮發性有機物的治理力度,建立完善我市揮發性有機物治理監管體系。三是嚴格監控人為源集中異常排放,加強對城鄉結合部田間秸稈燃燒無組織排放的監管,減少散燒、亂燒現象;在春節等重大節假日繼續做好煙花爆竹的禁放、限放工作。四是繼續推進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深化燃煤電廠超潔凈排放改造及監管,鞏固提升高污染燃料鍋爐整治成效,提升生物質鍋爐、揚塵、餐飲業等污染源精細管理水平。五是深化大氣污染物排放與氣象條件關系的研究,在不利氣象條件下有效落實針對性減排措施。六是持續開展PM2.5來源解析和臭氧成因研究,建立并不斷完善大氣污染排放源清單,為及時調整治理策略、提出更有針對性的污染減排措施提供支撐,促進我市環境精細化管理水平的提升。
圖1 廣州市2016年PM2.5來源組成圖
圖2 廣州市2016年PM2.5來源解析結果(不同點位)
勒夫邁PM2.5傳感器應用領域:空氣凈化器,帶凈化功能的空調,PM2.5檢測儀,抽油煙機,煙霧報警器,新風系統,專用PM2.5傳感器,空氣探測儀等。